首页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及其调整解读

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及其调整解读

信息来源:职业危害防护技术专业委员会

信息提供日期:2018-05-16


【前言】


上期推文小防给大家介绍了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的基础之一(我国化学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及其应用),今天咱们继续聊一聊识别的基础之二“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”。



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及其调整解读


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概念


职业病危害因素,又称职业性有害因素,指在职业活动中产生和(或)存在的、可能对职业人群健康、安全和作业能力造成不良影响的因素或条件,包括化学、物理、生物等因素。



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


分为六大类,包括粉尘、化学因素、物理因素、放射性因素、生物因素、其他因素。


1.粉尘:51类+1项开放条款


2.化学因素:374类+1项开放条款


3.物理因素:14类+1项开放条款


4.放射性因素:7类+1项开放条款


5.生物因素:5类+1项开放条款


6.其他因素:3类

 

合计:454类+5项开放条款



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调整历程


2002年3月原卫生部印发了《关于印发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的通知》(卫法监发﹝2002﹞63号),对督促用人单位开展职业病危害因素申报、加强职业病危害评价和定期检测评价、保障劳动者健康权益和预防控制职业病危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。


随着工业化、城镇化加速,经济转型及产业结构调整,新技术、新工艺、新设备和新材料推广应用,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更为多样、复杂。为此国家卫生计生委会同安全监管总局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全国总工会于2015年11月对《目录》进行修订(国卫疾控发〔2015〕92号)。



职业病危害因素的遴选原则


1.能够引起《职业病分类和目录》所列职业病。


2.在已发布的职业病诊断标准中涉及的致病因素,或已制定职业接触限值及相应检测方法。


3.具有一定数量的接触人群。


4.优先考虑暴露频率较高或危害较重的因素。


 


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的调整特点


(1)对职业病危害因素类别进行了调整


2002年发布的《目录》按照危害因素性质和所导致的职业病进行分类,但各类危害因素之间存在一定的交叉重复。


本次修订仅按照危害因素性质进行分类,分为粉尘、化学因素、物理因素、放射性因素、生物因素和其他因素等6类。


(2)对职业病危害因素类别进行了调整


将原《目录》中的“导致职业性皮肤病的危害因素、导致职业性眼病的危害因素、导致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的危害因素、导致职业性肿瘤的职业病危害因素”等4类分别归入上述6类中。


(3)对部分内容进行了细化


随着我国职业病病种的增加,以及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不断变化,本次修订对原《目录》所列职业危害因素作了进一步的细化,如化学因素中除列举与59种职业性化学中毒对应的因素外,还细化增加了其他316种化学因素内容。


(4)不包括行业工种举例及可能导致的职业病


原《目录》除对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分类外,还通过行业工种举例的方式予以说明举例。行业工种举例与生产工艺有关,种类多、数量大,且在不断变化之中,往往列举不全。因此,本次修订为未提及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设置开放性条款。